今年4月底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,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,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,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、交通更顺畅、经济更协调、市场更统一、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,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新路子。
共抓长江大保护,武汉正一步一个脚印探索自己的特色之路。
一批工程快马加鞭,汇成“共抓长江大保护”生动图景
两江交汇,百湖之市,水生态是武汉生态文明的基础,水资源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。
今年5月,2018年武汉市“四水共治”建设任务正式印发。446个项目清单,让武汉加快建设滨水生态绿城的脚步更加坚定。
如今,一项项重大工程如火如荼,正汇成狠抓落实的生动图景——
这个夏季,武汉连续高温,北湖污水处理厂却一片繁忙。施工人员不顾高温酷热,加紧设备安装。已经登录设备安装阶段的北湖污水处理厂,距离实现日处理能力80万吨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。
连接北湖污水处理厂、长达17.5公里的大东湖深隧的施工现场,也是火热一片。
作为武汉“共抓长江大保护”的创新实践,大东湖深隧是国内首条建设的最长深层污水传输隧道,施工难度极大。在深达30—50米的地下,盾构机需要穿越强风化泥质细粉砂岩、砾卵石、中风化灰岩等复杂地层区段,及岩溶区、湖区。为确保万无一失,工人们常常需要24小时守候在土方开挖的作业面旁,随时观察有无渗水漏水情况,衣服湿透,鞋子灌水,太过常见。
快马加鞭的施工现场,武汉人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决心一往直前。
41个重点水体铁拳治沉疴,花最大气力进行水体提质
共抓长江大保护,市规划局、市水务局、市环保局等市直职能部门,分别拿出“杀手锏”:非法采砂踩下“急刹车”,保护区划下严格“红线”,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脚步,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企业……
今年6月,武汉水体提质攻坚战全面打响,锁定41个重点水体,到2019年8月31日前全部销号。“一水一策一图一表一清单”,责任到人、进度到天。这也是武汉下最大决心、花最大气力,力求走出一条污染治理特色之路的具体实践。
在幸福二路明渠环境改善行动现场,水务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边坡拾捡垃圾。现场负责人王大锋说,保持水质稳定,日常维护很重要。有时看上去就是一片垃圾,挺小的一件事,可时间久了累积量多了,垃圾所含的有害成分就会导致水体水质再次恶化。
在东湖港,施工人员已经完成自动监测站的设置。通过系列截污,如今的东湖港在完善区域排涝系统的基础上,基本告别了生活污水、内源污染和面源污染。实现质的蝶变,东湖港的治理仍在努力。
“三分建七分管”,项目技术负责人付翀称,增设自动监测站就是为了为水体进一步提质打下基础。他说,这些站点能够24小时监测东湖港的水体水质、水位和流量等相关数据,一旦发现数据异常,工作人员将立刻“对症下药”。
“我们将设立红黑榜制度,考核各区水体提质攻坚工作推进情况,定期公布结果。”不走过场,严格奖惩。市水体提质攻坚工作指挥部将对推进工作不力、目标进展滞后的单位给予通报,通报三次或连续三次排名登录黑榜的,直接报市监察委员会;对玩忽职守、履职缺位等导致工作任务未完成,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负责人,报市监察委员会依法依规处理。
几个月来,清淤截污、拆除围网、修复生态……武汉整治污染顽疾不遗余力。
两江四岸百里画廊,勾勒出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
去年6月,在汉口、武昌、汉阳三地的江滩相继完成建设后,青山江滩正式对市民开放。不负大自然给予城市最好的馈赠,当年被洪水一遍遍冲刷涤荡的堤外,成为独具滨江魅力的人民乐园,并一举收获C40城市奖“城市的未来”奖项。
乘船东行,长江两岸,身披绿衣,风光旖旎。昔日的沙场、厂房已不见踪影。夕阳西下,江滩到处可见纳凉的人群,亲朋好友相聚聊天,新人们在这里拍摄婚纱照。
今年5月1日,CCTV—13频道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直播长江特别报道聚焦武汉,从空中镜头俯拍,两江四岸的迷人风光让人陶醉。
武汉着力勾画出江湖相济、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,一江清水向东流,让两岸景色更优美,让城市更繁荣。
河畅了、水清了、岸绿了、景美了,民众脸上也挂上了笑。
今年5月,武九铁路北环线搬迁登录实质性阶段,按照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规划武九铁路北环线搬迁后,地上部分将建设世界级城市公共空间——武昌生态文化长廊;地下部分将建设综合管廊,将电力、热力、给水、通信、中水等管线集约其中,让人民充分享受生态建设的红利。
7月16日,第44届武汉国际渡江节如期举行,近5000名中外游泳爱好者齐聚江城,横渡长江。“以浩荡大江为主场,三镇同欢,渡江节是‘人水相依’最激情澎湃的舞台。”水生态专家许继军这样评价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坚持生态优先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前提。看准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,武汉正坚定不移地阔步向前。
转载自湖北日报网